Author: Christian Henriot
[Note: Ceci est la traduction en français de l’article de M. Zheng Ruolin, ancien journaliste au Wenhuibao (Shanghai) et chercheur à l’Institut de Recherches sur la Chine de l’Université de Fudan. La version original...
法国历史学家Christian Henriot(中文名安克强)不久前在《世界报》发表专栏文章,批评法国大学对中国研究不足,与21世纪中国所占据的地缘政治地位不相称。这引起了法国学界的关注和中国国内中法关系研究圈的讨论。 “浑浑噩噩”源自对华矛盾心态 安克强教授是知名中国近现代史专家,任教于法国里昂第二大学,其相关著作甚丰。他在文章中提及法国大作家马尔罗在1967年就已经看到人类历史发展远景,认为“中国时代”已经到来。安克强在文中写道:“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大国。面对中国在多重领域的崛起,我们有没有进一步发展我们对中国的认知能力?我们有没有使法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更深、信息更丰富?显然没有……” 安克强教授从历史专业的角度出发,指出了两点:一是法国大学机构只有中国语言和文学专家组成的中文系,而对中国历史、社会、政治、科技和法律等其他领域的研究均甚为肤浅,研究人员严重不足;二是法国大学尽管一直在培养年轻的研究中国的学生,但是法国政府和社会却没有给这些研究者以必要的“出路”,导致他们当中除极少数外,大多数人一毕业就转行或出国……导致的结果是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其大学和学术界居然对21世纪以来迅速发展的中国的认知,始终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以笔者在法国几十年工作和生活的亲身经历而言,安克强教授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而且这一现象在欧洲也极具代表性。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又是法国及欧洲政治精英所刻意构筑的一种局面。法国曾是世界第二大殖民主义帝国。对远在东方的中国一向有着双重心态:一方面总是“非常重视”——历史上法国神父、汉学家Jean-Baptiste Du Halde(中文名杜赫德)是欧洲第一位出版《中华帝国全志》的作者;而当年戴高乐将军领导的法国,也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大国。但另一方面,法国在实际中又总是与中国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举出一系列证明法国并不那么真的“看重中国”的例子……正如欧洲歌星甘斯布尔所唱的“我爱你……我又不爱你……”那样。 法国从文化角度出发,确实非常重视中国。自18世纪以来,法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文字和文学领域。但是,中国的其他方面则不受重视。如今,安克强教授批评法国大学对中国的研究依然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这是与法国从政界到社会对中国其他领域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相吻合的。 法国与中国没有地缘政治矛盾,两国既非盟友又非敌国,是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互不相干的两个国家,这很可能是法国直到本世纪初一直对研究中国政治本身始终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一条“负面看中国”的红线 在法国,研究中国的年轻学生没有“出路”的现象并非今天才出现。以《中国挑战》一书的作者Lionel Vairon(中文名魏柳南)为例,这位中文与政治学双博士不仅精通中国语言,而且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外交均有深刻了解,又是一位外交官。但这位“中国通”长期未能在涉及中国的外交领域发挥自己之所长。他进入法国外交部后先后在柬埔寨、老挝、泰国、伊拉克等国任外交官,始终没有机会到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部门任职。直到他在外交部工作十几年后回国,在大学兼任教授才有机会“业余”研究中国,撰写出版多种有关中国的著作。 眼下,在法国学中文的年轻人非常多。中文语言考试也被列入法国中学会考的可选外语行列。可见法国人对中国是有兴趣、愿意学习中文的。但学习中文且研究中国问题却找不到“出路”的现象依然没得到根本改变。据笔者了解,在研究中国政治的人士中,只有Paul Jean-Ortiz(中文名燕保罗)官至总统外事顾问(奥朗德政府时期),但也仅此一例而已。 法国虽然每年都会出版一些涉及中国话题的书籍,但如阿兰·佩雷菲特于1972年所撰写《当中国觉醒之时》这类影响力巨大的书籍,半个多世纪以来基本再也没有出现过。谈论中国、撰写有关中国的书,已经日益成为“边缘化”行为。为什么?因为中国影响变小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为法国人对中国没兴趣了?实际是,今天试图学着讲中文的法国年轻一代正在创下历史性数量。为什么对中国的研究反而在倒退?这是一个硕大的、没有答案的问号。或者说,答案很多、甚至是太多。 笔者找到的答案之一,是“政治正确”红线所致。法国研究中国的专家人数稀少、机构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研究中国存在着一条“政治正确”的红线,凡越过红线者均不同程度地遭到排斥。 上个世纪末笔者还在法国担任上海《文汇报》常驻记者时,法国学术界、舆论界对中国已经存在这条“政治正确”红线了。由于工作原因,笔者与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接触比较广泛。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只有“负面评论中国”的学者,才能够得到法国舆论界的青睐,才能够经常性地被邀请到媒体平台谈论中国。而法国汉学家或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很多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学习中文、研究中国的。当时中国正处于非常时期,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到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甚至是日本学习中文。他们是否在政治上也受到影响,笔者不得而知。 他们对中国的“否定”主要来自于两个片面观点:一是中国并非“民主国家”;二是中国“不尊重人权”。这两大“否定”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必须“负面谈论中国”。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IRIS)所长帕斯卡尔·波尼法斯曾告诉笔者,“汉学家”瓦莱丽·尼凯在IRIS任职并主管中国和亚洲事务期间,曾在该所刊物上连续7年发文预测中国即将崩溃。问题是,这7年——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正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波尼法斯怒极将其辞退。但她转身又进入了另一家重要的研究机构,继续做“中国问题专家”。如今,尼凯仍然是法国国内涉及中国问题时嗓门最大的(当然是反华的)专家。 负面精神资产别交给下一代 在这条“负面看中国”的红线影响下,法国舆论和不少普通民众对中国始终处于“只看树木、不见森林”的非常片面的认知状态。然而,展示中国实际情况的新闻却越来越正面居多。例如,中国运行空间站、中国大规模脱贫、中国电动汽车开始占据技术领先优势……这些新闻都被有意识地忽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中国且只能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研究,必然使得研究中国成为一种得失不成正比的事业。笔者在法国时就认识一批年轻的法国新一代“汉学家”。他们的共同感受是,在法国知识圈已经“无法客观研究中国”。正因为研究中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又受“政治正确”红线的挤压,导致法国研究中国问题从人员到机构均数量不足。 为什么法国舆论界坚持“负面看中国”呢?原因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中国存在着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不是害怕中国会“入侵”法国,而恰恰是对中国的发展速度、前景、能力等无法正确认识、认清而导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法国曾是一个雄视全球的科技大国,现代法国“四大发明”——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高铁、飞得最快的协和式客机、技术最先进的核电站和最早普及的民用互联网Minitel——曾一度令全世界侧目。但中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已经在多个领域领先于法国。中国发展超出法国的预期,是法国舆论界和知识界一些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因素之一。 法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迅猛发展,是怀着多重矛盾心态来看待的。他们既担忧强大起来的中国会不会如同殖民主义时代的欧洲一样,向外进行某种扩张;另一方面又担忧自己的未来,会不会在诸多领域落后,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和欧洲一些政治精英产生了逃避心态——不愿意直面现实的中国。研究中国的专家和机构的不足就变成了一件“好事”:宁可没有研究人员,也不愿意看到太多的中国问题专家出现,特别是那些不再听从他们“指挥棒”的“汉学家”。因为中国问题专家越多,“出轨”的可能性就越大,客观介绍中国就会越来越多地影响公众舆论。如果另一个现实的、正面的中国出现在欧洲舆论圈的话,冲击将会是巨大的。 因此法国这种现象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不是学者没有能力,而是一些人并不想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欧洲其他一些国家亦是如此。这是一种心理因素在作怪。 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以“见怪不怪”的心态视而不见。如果我们无所作为,那么下一代法国人、欧洲人就会维持“负面”“否定”的观念来与中国打交道。这对中法关系、中欧关系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不能将这种负面精神资产留给下一代。所以,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安克强教授说得对,法国应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应该培养更多的“汉学家”——特别是能够客观认识中国的“汉学家”。唯此,中法之间、中欧之间才能更有效地发展互利合作关系。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作者是《文汇报》前驻法高级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Source: https://mp.weixin.qq.com/s/uOJi5iRj7PePkrEPdWdhbg 环球时报 郑若麟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 2023-02-17 12:09...
This is the English version of my opinion paper published in Le Monde newspaper on 28 January 2023. “Il y a un pays voué à la vengeance et à la justice, un pays qui...
2023.02.01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2月1日报道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1月30日发表题为《法国学者批评法国大学中国研究严重缺失》的文章。全文摘编如下: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历史学家、国际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安克强(克里斯蒂安·昂里奥)警告说,法国大学虽然拥有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专家,但对中国的历史、政治以及社会学、人类学视角的研究重视不足,“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在1967年出版的《反回忆录》中曾这样形容中国:“在全球性的对抗来临面前不会放弃精神的国家。”他预言:“已经有300年的欧洲时代正在消逝,中国时代已经开始。” 安克强在法国《世界报》撰文指出,当下,马尔罗的预言显得何其敏锐。可是,法国人今天对中国又有多少了解?法国在研究、分析和理解这个具有独特维度的国家的动态方面又有哪些优势?法国大学又拥有什么相关的专长? 作者认为中国已然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大国,具有在全球范围部署其行动和战略的雄心,法国不能像40年前那样仅仅把中国作为少数机构中少数专家——汉学家的“研究对象”。 在这位学者眼中,面对中国,法国大学的研究很不对称,“我们的专业程度取决于在大学或研究组织中进行基础研究的能力。但我们看到了什么?中国专家的职位数量总体上没有变化,仍然局限于少数专业机构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事实上,法国大学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扎实的实地考察和对中国的第一手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大量论文。问题在于完成论文后,许多人找不到相应的位置。他们发现自己连续几年从临时的教学和研究助理职位跳槽到博士后职位,没有任何科学工作的前景。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年龄很大了才设法找到了一个职位,更多的人中途放弃或选择移居国外。原因很简单:大学没有为研究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出路,大学培养的人才白白浪费了。 为什么会这样?安克强认为主要责任在于法国大学对中国“密封”。除了数量不多且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专家组成的中文系之外,法国大学中没有关于中国的研究。有多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地理学家、法律学家甚至人类学家在大学的社会科学系中专门研究中国?在这些学科,这个数字在0到3之间。 所幸有几家全部位于巴黎的机构为招聘中国专家做出了贡献,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但它们的综合招聘能力无法弥补大学招聘的不足。此外,在过去30年里,这些机构的职位数量没有变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自2002年以来,亚洲专家的数量几近崩溃。在社会学、政治学或经济学领域,2022年该中心只有一名关于中国的研究人员!而仅仅哈佛大学就有48名中国问题专家(几乎是上述法国机构中国问题专家数量的总和),其关于中国的旗舰课程之一指出:“在21世纪初,没有什么比研究中国更重要的了”。这不是广告,而是一种承诺。 反过来看,中国对法国拥有多少专业知识?有多少中国学生通过上法国大学与法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有多少人在法国完成了攻读关于法国主题的博士学位?前者有数万人,后者有数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到中国,带去了他们的专长,还为他们的国家带去了关于法国的非凡知识库。我们还需要问的是,有多少法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过?有多少人做过中国学科的博士,同时具备语言和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安克强认为,中国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可是法国大学还在昏昏欲睡。当下,如果不能弥合与美国大学之间的深渊般差距,至少也应在有关中国的专业知识方面赶上欧洲的主要大学。 Source: Cankao xiaoxi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历史学家、国际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警告说,中国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法国大学虽然拥有汉语和中国文学的专家,但对其历史、社会学、政治以及人类学的研究重视不足,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安德烈.马尔罗1967年出版的『反回忆录』中这样形容中国:“有一个致力于复仇和正义的国家,一个不会放下武器的国家,在全球性的对抗来临面前不会放弃精神的国家”。他预言:“已经有300年的欧洲时代正在消逝,中国时代已经开始。” 安克强在法国世界报撰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刚刚结束其第20次代表大会,习近平第三次登基并盖上 “让中国再次伟大 “的玉玺之时,马尔罗的预言显得何其敏锐。可是,法国人今天对中国又有多少了解?法国在研究、分析和理解这个具有独特维度的国家的动态方面又有哪些优势?法国大学又拥有什么相关的专长? 作者认为中国已然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大国,具有在全球范围部署其行动和战略的野心,法国不能像40年前 那样仅仅把中国作为少数机构中少数专家–汉学家的 “研究对象”。 在这位学者眼中,面对中国所代表的挑战,法国大学的研究很不对称,“我们的专业程度取决于在大学或研究组织中进行基础研究的能力。但我们看到了什么?中国专家的职位数量总体上没有变化,仍然局限于少数专业机构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事实上法国大学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扎实的实地考察和对中华世界的第一手研究的基础上,产出了大量的论文。问题在于他们完成论文后许多人找不到相应的位置,他们发现自己连续几年从临时的教学和研究助理(ATR)职位跳槽到博士后职位,没有任何科学工作的前景。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年龄很大了才设法找到了一个职位,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或选择移居国外。原因很简单:大学没有为研究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出路,大学培养的人才白白浪费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位学者认为主要责任在于法国大学对中国“密封”。除了数量不多且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专家组成的中文系之外,法国大学中没有关于中国的研究。有多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地理学家、法律学家甚至人类学家在大学的社会科学系中专门研究中国?在这些学科,这个数字在0到3之间。 所幸有几家全部位于巴黎的机构为招聘中国专家做出了贡献,如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学院(Inalco)、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或法国高等实践学院(EPHE);但它们的综合招聘能力无法弥补大学招聘的不足。而且在过去三十年里,这些机构的职位数量没有变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自2002年以来,亚洲的专家数量几近崩溃。在社会学、政治学或经济学领域,2022年该中心只有一名关于中国的研究人员! 而哈佛大学一校就有48名中国问题专家(几乎是Inalco、CNRS、EHESS和EPHE的总和),并为其关于中国的旗舰课程之一宣布:”在21世纪初,没有什么比学习中国更重要的了”。这不是做广告,而是一种承诺。 反过来看,中国对法国拥有多少专业知识?有多少中国学生通过上法国大学与法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有多少人在法国完成了关于法国主题的博士学位?前者有数万人,后者有数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到中国,带去了他们的专长,还为他们的国家带去了关于法国的非凡知识库。我们还需要问的是,有多少法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过?有多少人做过中国学科的博士,同时具备语言和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位学者认为,中国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可是法国大学还在昏昏欲睡。如果不能弥合与美国大学之间的深渊般差距,当务之急,至少也应在有关中国的专业知识方面赶上欧洲的主要大学! Source: RFI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张旺】据法国媒体1月30日报道,法国历史学家、国际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日前警告说,法国大学虽然拥有汉语和中国文学的专家,但对中国历史、社会学、政治以及人类学的研究重视不足。考虑到21世纪的地缘政治背景,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据报道,安克强在法国《世界报》上撰文称,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在1967年出版的《反回忆录》中曾预言:“已经存在300年的欧洲时代正在离去,中国时代已经开始。”安克强发出质问:法国今天对于中国的了解有多少呢?安克强称,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只是被作为“研究对象”,留给少数学术机构的汉学家们作研究。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力量、决心和战略。而面对这种情况,法国显然没有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未能在社会培养更广泛、更深入的中国问题研究者。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且仍然局限于少数专业机构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在这位历史学家看来,法国大学的确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中国问题研究者,写出了不少论文,但没有为这些研究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出路,导致他们毕业后不是转行就是出国。除了数量不多且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专家组成的中文系之外,法国很多大学中没有关于中国的研究,也没有多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律学家在研究中国。譬如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2022年只有一名专注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员,而在美国,仅哈佛大学就有48名中国问题专家。安克强认为,法国大学和研究所还在浑浑噩噩之中。 对于这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言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永升3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法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的研究还是停留在语言、文学上,欠缺对中国经济、社会、历史的了解。“现在中国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法国的课程设置需要更新。反过来说,中国对法国的了解也需要更多拓展至语言、文学之外。” Source: Sina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1-31/doc-imyczqxx0135729.shtml?cref=cj Other sources: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BVIOodmeU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SD4CA0I0514R9OJ.html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历史学家、国际中国研究基金会主席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警告说,中国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法国大学虽然拥有汉语和中国文学的专家,但对其历史、社会学、政治以及人类学的研究重视不足,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安德烈.马尔罗1967年出版的『反回忆录』中这样形容中国:“有一个致力于复仇和正义的国家,一个不会放下武器的国家,在全球性的对抗来临面前不会放弃精神的国家”。他预言:“已经有300年的欧洲时代正在消逝,中国时代已经开始。” 安克强在法国世界报撰文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刚刚结束其第20次代表大会,习近平第三次登基并盖上 “让中国再次伟大 “的玉玺之时,马尔罗的预言显得何其敏锐。可是,法国人今天对中国又有多少了解?法国在研究、分析和理解这个具有独特维度的国家的动态方面又有哪些优势?法国大学又拥有什么相关的专长? 作者认为中国已然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大国,具有在全球范围部署其行动和战略的野心,法国不能像40年前 那样仅仅把中国作为少数机构中少数专家–汉学家的 “研究对象”。 在这位学者眼中,面对中国所代表的挑战,法国大学的研究很不对称,“我们的专业程度取决于在大学或研究组织中进行基础研究的能力。但我们看到了什么?中国专家的职位数量总体上没有变化,仍然局限于少数专业机构和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事实上法国大学培养了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扎实的实地考察和对中华世界的第一手研究的基础上,产出了大量的论文。问题在于他们完成论文后许多人找不到相应的位置,他们发现自己连续几年从临时的教学和研究助理(ATR)职位跳槽到博士后职位,没有任何科学工作的前景。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年龄很大了才设法找到了一个职位,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或选择移居国外。原因很简单:大学没有为研究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出路,大学培养的人才白白浪费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位学者认为主要责任在于法国大学对中国“密封”。除了数量不多且主要由语言和文学专家组成的中文系之外,法国大学中没有关于中国的研究。有多少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地理学家、法律学家甚至人类学家在大学的社会科学系中专门研究中国?在这些学科,这个数字在0到3之间。 所幸有几家全部位于巴黎的机构为招聘中国专家做出了贡献,如国立东方语言与文明研究学院(Inalco)、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或法国高等实践学院(EPHE);但它们的综合招聘能力无法弥补大学招聘的不足。而且在过去三十年里,这些机构的职位数量没有变化。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自2002年以来,亚洲的专家数量几近崩溃。在社会学、政治学或经济学领域,2022年该中心只有一名关于中国的研究人员! 而哈佛大学一校就有48名中国问题专家(几乎是Inalco、CNRS、EHESS和EPHE的总和),并为其关于中国的旗舰课程之一宣布:”在21世纪初,没有什么比学习中国更重要的了”。这不是做广告,而是一种承诺。 反过来看,中国对法国拥有多少专业知识?有多少中国学生通过上法国大学与法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有多少人在法国完成了关于法国主题的博士学位?前者有数万人,后者有数百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到中国,带去了他们的专长,还为他们的国家带去了关于法国的非凡知识库。我们还需要问的是,有多少法国学生在中国学习过?有多少人做过中国学科的博士,同时具备语言和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位学者认为,中国是当今时代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可是法国大学还在昏昏欲睡。如果不能弥合与美国大学之间的深渊般差距,当务之急,至少也应在有关中国的专业知识方面赶上欧洲的主要大学! Source: ChinaGate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3/01/29/12112034.html Other sources: https://www.kuai.media/news/2023/01/30/518212.html
Just back from a rich encounter in all senses of the word. The “Statelessness Conference” was organized in Barcelona by Jay Winter, the great historian of W.W.I, and Kolleen Guy (Duke U.), a down-to-earth...
I have just uploaded the full dataset of shape files on transportation in Shanghai before 1949. This includes tramway (1903, 1908, 1936, 1947), autobus (1936, 1947), and trolleybus (1936, 1947), with their respective stations....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们积累了大量上海乃至全国的地理空间数据,以此为基础制作了很多GIS矢量图层。当然,由于上海是我们最主要的研究区域,所以有关这座城市的信息相对要全面一些。 我们开放了一系列矢量图层供公众使用,它们分别归入了以下四个子库:“上海基础地图”(Shanghai_Basics)、“上海专题地图”(Shanghai_Topics)、“中国基础地图”(China_Basics)以及“中国专题地图”(China_Topics)。“基础地图”主要涉及行政区划(区、县、人口普查)和水文地理等主题,而“专题地图”则关注了一些特定的对象,如人口、死亡和战争等。“基础地图”可以容易地在各种专题研究中反复使用。每个子集的名称,都包含在了描述数据集的关键词中。我们相信其中的很多图层是独特的,特别是重建的历史街道网格图和上海历史地理编码器。 我们正在“虚拟上海”平台的“数据”栏中公开这些矢量图层文件。现在已有27条记录(见下文)可以访问,每条记录都包含了若干图层文件。每个数据集都以压缩文件的形式提生成,并包含了整个文件包。 在工作中,无论是ArcGIS还是QGIS我们都使用过。不过,此次我们将所有矢量图层都以QGIS的文件形式或geopackages(新的QGIS格式)导出。所有这些数据的重新发布,均基于“知识共享许可协议(4.0)”。 访问链接为https://www.virtualshanghai.net/Data/Tables。只要输入“GIS”,您就可以获得可用文件列表。所有“上海基础地图”和“中国基础地图”的图层文件都已上传。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内增加“上海专题地图”,这取决于时间(我们需要记录每个图层文件)。请自由下载、分享和转化这些文件。如果您发现什么地方需要修正,请告知我们。我们还将把这些资源委托给斯坦福大学布兰纳图书馆(Branner Library),以便长期保存(详见“Earthworks”)。 以下为目前可访问图层文件: